對于罹患腫瘤的患者而言,有時打敗他們的并不是病魔,而是在這場與死神的搏斗中早早地望風而降。來自醫(yī)者的陪伴與鼓勵,不僅是一種精神的慰藉,還是一種治療手段。
有著27年腫瘤臨床經驗的衡陽市中心醫(yī)院腫內二區(qū)的“當家人”尹忠文表示:患者渴求治療和護理的同時,更需要的是理解與尊重、關懷與鼓勵。這對于腫瘤患者尤甚?!八^的人文關懷不是可有可無的‘看心情而定’,而是對醫(yī)者責任和精神更明晰的解讀!”尹忠文表示,人文關懷同樣是一種有溫度的治療。
每次小龍(化名)來醫(yī)院看望尹忠文,他總是開玩笑地對她說:“當時真該和你拍張照,讓你看看在最無助的時候自己表現(xiàn)得有多棒!”
第一次見到小龍,她還只有18歲。
那是一個天氣有些悶熱的下午,像往常一樣,病房里一片繁忙景象,醫(yī)護人員不停地穿梭其中,治療室、談話室、辦公室……等待辦理出入院的患者和家屬更是把護士站圍得水泄不通。人群中,一個長發(fā)飄飄的少女吸引了尹忠文的目光。她緊緊地跟在父親身后一言不發(fā),安靜、蒼白、瘦弱,臉上帶著淡淡的憂愁,仿佛這里的一切都與她無關。
輪到小女孩時,入院、采血、檢查,整個過程她都是一臉漠然。與她形成鮮明對比的,是那個跑得滿頭大汗、面對女兒時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的爸爸。
女孩叫小龍,正值花季,因頸部長了一顆鳥蛋大小的腫塊,伴有涕血,來到科室就診。仔細查看了小龍的檢查報告,結合癥狀,尹忠文判斷十有八九是鼻咽癌,需要立即住院治療。
一聽到要住院,還得住在腫瘤科,她的神色剎那間暗了下來,不再說話。
隨后在等待活檢結果的四天里,每次查房,尹忠文注意到,小龍總是面無表情地拿被子半掩著臉,依舊一句話也不愿意說,仿佛對周圍這一切充滿了敵意。
第五天,檢查結果出來了。當被告知確診為鼻咽癌后,小龍父親,一個身高一米八多的魁梧漢子,眼淚奪眶而出,整個人愣住了。
尹忠文安撫好父親的情緒后,發(fā)現(xiàn)還有一個大問題沒有解決。怎樣讓孩子配合治療,又不讓她受到太大的刺激?理了理思路,尹忠文來到了小龍的病床,溫和地說道:“小龍同學,你的檢查結果出來了……”還沒等他說完,小龍猛地一下從床上坐起來,問道:“我是不是得了癌?”
見她終于打破了之前的沉默,愿意主動交流了,尹忠文心中一喜,說道:“別擔心,你鼻子里長了一個瘤子,但不是癌。腫瘤也有良惡之分,你的是良性的,是可以治好的,而且還不需要開刀。要知道開刀可是會在你臉上留下疤痕,影響你的美。我們這里有先進的設備,每天只要幾十分鐘掃描一下,不疼也不癢,就可以把你的病治好。治好后,你就是一個正常人,可以繼續(xù)讀書、結婚生子,享受美好生活?!?/P>
聽完此番話后,小龍緊張的情緒好了許多,神色舒緩了不少,“醫(yī)生,我相信你,我愿意積極配合治療。”她說道。
醫(yī)患之間的信任由此建立起來。接下來尹忠文親自帶小龍做面膜固定、CT掃描定位、計劃設計、擺位治療。在此過程中,他還拿出了“講課”的架勢,將每一步工作的過程和原理都與其耐心地解釋、講解,宛如小龍是他的“徒弟”醫(yī)生。良好的溝通,讓治療順利進行。
此后,經過兩個月的放療,小龍頸部的腫塊、鼻咽部腫瘤已完全消失。為了鞏固療效,她自覺地接受了四個療程的化療,期間沒有脫發(fā)也沒有口干、嘔吐等癥狀。漫長的半年時間,在尹忠文的陪伴下,小龍全力以赴與疾病“搏斗”。
后來,小龍便是每年過來復查一次。除了聊病情以及相關注意事項,小龍也總不忘和尹忠文分享起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。如今,當初那個倔強的小龍同學已經為人妻、為人母。